29
2008
08

左倾之后的黑板报

一篇好文章,读了就会感动!

1.“新闻周刊”应为“新闻周报”。
2.“戴晴”应为“戴毅”,她遭遇车祸不是在去采访的路上,而是在为新周网络版申请服务器的路上,如今新周终于有了网络版,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业务水平大不如黑板的时代。
3.“1980”应为“1982”,2007年是新周25周年,我们却无从知晓她的生日,忙于让她存活,因此甚至没有做25周年纪念。

中国人民大学的地理位置很好,地处北三环和西三环交界之处,位于中关村的入口之处。当年,瀛海威在三环边上,三环和中关村大街的交叉口立了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由此向北200米”。其实,离人大更近,向北50米就到了。

地处要塞,人大东门经常塞车,站在当代桥(门口的一个过街天桥)上,可以看见浩浩荡荡的车龙。到了晚上6点左右,更加好看,车灯、路灯、当代商城的霓 虹灯闪烁不停,身边是卖假文凭的外地人(多是我的安徽老乡),摆地摊的人,卖报纸的报贩。各式各样的叫卖声。空气中有幸福、急促的味道,让人有红尘万丈的 感觉。

人大的校门朝东开,节假日,校方会用彩灯将校门打扮起来,红红绿绿,刹是可怖,象渣滓洞。

进了门,一块顽石赫然在目,上书“实事求是”四个红色的大字。这个实事求是的顽石可是大有来头,听说是从延安运来的,革命圣地啊,类似于麦加或耶路撒冷。上面的四个字,看上去象毛的手迹,对此我兴趣不大,没有考证过。

从实事求是的标志开始,进人大的道路将发生重大的转折和分野。一条向左,一条向右。也就是说,面对着实事求是的教诲,进人大的人必须选择一条向左,或者向右的道路,或者左倾,或者右倾,别无第三条道路。

我通常是左倾的。因为我的宿舍,从左边走更近一些。走上10米,转弯,向西前进,再前进30米左右,右手边是人大的阅报栏。阅报栏面向南,太阳好的时候,可以站在阳光中,暖融融地看里面的东西,是时,如果再端着饭缸,吃着人大食堂不知所谓的饲料,感觉很好。



阅报栏有20米长吧。各个系都有一到两块,可以在此阵地上宣传系党政领导的德政,由各个系的党总支主管,具体分管的人,我想,应该是一个刚刚留校的党员小子或者是党员丫头,怀揣着马屁报国的念头,可着劲地在自己的两块黑板报上夸自己的系。

阅报栏最左边是学校主管的,经常会贴一些就业信息。看的人很多。如果在分配季节再有一些面试名单公布,看的人就更多了。人大附小的学生学习摩肩接踵这个成语的时候,都会到那里实地考察。

阅报栏最右边人大新闻的黑板报——《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的编辑班子是人大新闻的本科生,一届传一届。有主编、副主编。这些主编与副主编如何开选题会、如何决定稿件我是没有参加过的。但是我可以想象他们在出每期《新闻周刊》时候的认真劲——因为,每期的《新闻周刊》都是不可否认的精品。

《新闻周刊》上面刊登的,都是这一周的时间里面在人大校园里面发生的新鲜事,是学生关心的事情——虽然很小。例如说宿舍楼停电太早的问题(这对学生们 来说可是一件大事)——校园里面的市政新闻;学三楼有变态色魔,暗夜出没与女厕所的事——校园里面的社会新闻;学生自行车被盗的事件——校园里面的政法新 闻;毕业分配的问题——校园里面的时政新闻。等等等等,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少)副刊类的东西,风花雪月,类似于校园广播站的内容。

《新闻周刊》上面的东西,绝大多数是非常丰满和老道的。新闻系的本科生将在课堂上听到的新闻理论,在《新闻周刊》上运用的淋漓尽致。每条新闻有时效 性,一定是有新闻由头的,是最近在校园里面发生的动态新闻。从专业的眼光看,这是新闻的根本。而且,《新闻周刊》的记者采访也十分扎实,有一次,人大的学 生宿舍经常停水,新闻周刊的记者就从受害者学生开始访问,然后到学校的水电科、后勤处、学生处、直至分管的副校长,最后还请了一个社会学的大教授出面说了 两句。学生是很穷的,断不能象现在报社里面的记者那样,用电话采访,这肯定是他(或她)一间办公室接着一间办公室敲门采访出来的。如果这个记者在报社里 面,采访北京市的自来水问题,肯定会沿着居民——自来水厂——自来水公司——北京市政——北京市分管副市长这样的线索进行采访。当然,难度会提高很多。

办《新闻周刊》的本科生,我一个也没有见过,但是,我经常会站在阅报栏之前感慨:看,人家玩过家家都玩得这么象,真是结婚生子,还不儿孙满堂啊。

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我丝毫感受不到官气和浮躁。我感受到的是锐气、激情和塌实。

《新闻周刊》从1980年开始创刊,当时之所以用黑板报的形式,是因为没有钱。我知道,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于是,这个优秀的新闻周刊只能以黑板报这种形式出版,这些堪称校园文化经典的作品,就这样每周被擦掉、写上,然后再擦掉。

我明白,《新闻周刊》的记者编辑们是有新闻理想的。他们冲动、懵懂,象火焰在火山内部奔突,想找到出口。

提一个小姑娘,叫做戴晴,一个好孩子,《新闻周刊》曾经的一个主编,因为采访,遇车祸丧生。这个好姑娘的死,仿佛是一个预言,告诉《新闻周刊》的弟弟 妹妹们,在中国,你若是追求新闻理想,可能会遇到难以预测的杀生之祸。这是一片乌云,虽然淡淡的,但是浮过《新闻周刊》弟弟妹妹们皎洁的面孔和月华。

你如果去人大,看见那块实事求是的顽石的时候,不妨左倾一下,顺道去看看《新闻周刊》。

[IMG]upload/200809012109317124.jpg[/IMG]

« 上一篇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