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12
06

李大韬:三十以后,向死而生

 向世界传播李大韬的声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李大韬同学在参禅悟道之后极少流落在外的文章之一,其中对于人生死之间的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琢磨。

将此文放在这里以备随时查阅,同时供大家学习品鉴。


有些人,在三十岁就已经死去,虽然他仍然活着,也许会有优渥的物质、显赫的社会地位。但他在这些岁月中仅仅在重复了30岁之前所已经掌握的技巧,唯一的不同仅是更加纯熟而已。

我们终究会长大,我们会接受这个社会所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评判准则,我们会认为这种常识所蕴含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目的,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在郊区拥有豪华别墅,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完美的家庭,我们甚至梦想自己能够成为聚光灯下媒体的宠儿、星光大道上摇曳的巨星。

但显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终将成为碌碌庸众,更多的时刻我们仅是统计意义上的存在。当我们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做完轰轰烈烈的梦之后,仍将回到苦逼的现实生活。当我们迈过30岁的门槛时,曾有的梦想在现实的碰撞中变得支离破碎,我们多数人的心早已变得疲惫不堪。

我们都是实用主义者,在面对生活难题时,如我的多数人希望得到直截了当的答案。在树立生活方式的角度上,宗教、信仰无疑都是实用主义哲学。但我们唯独忘记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都是我们自身的结果,而未来则是我们自己发现甚至是自我创造的过程,我们忘记了是自己塑造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即使接受过几天稀疏的佛学训练,我们仍然不能将因果法则刻入我们的意识深处。

生活中,我们会抱怨权贵资本的兴起、官僚体系对法治的践踏、利益集团对民权的摧残,但却忘记了,自己就是这不堪世界的诱因之一,忘记了点滴的善就是社会变得更为美好的因,也忘记了是努力的修行、工作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为舒心。

褪去青涩、旺盛的荷尔蒙从顶点衰减后,我们才意识到,来自生活、书本的经验是联系外在世界和我们内在世界的纽带,而这两个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我们是自己所拥有的概念、信念的囚徒,也许就是柏拉图洞穴里只能借助火光看到影子世界的人们。自己的经验、感觉本身并不能成为证明其自身正确性的要素,也许在我们清醒意识里所观察到的真实世界仅仅是一个更大的梦的一部分而已。

30之前,我更执着于那短暂的得与失,却不知当时的所争所议所重,转瞬就变得无足轻重。感恩这30岁的门槛,迈过之后方有机缘听闻智者之言,才有机会思考并接受“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的道理,方有机会得以尝试禅修,虽不能做到但已知六根所触如肝胆楚越万般差别的幻象,已知外相实在而又是心的外化,虽然未能真正找到心之所在但总归已有方法和途径。

在轮回的时光里,我们曾无数次的死亡,也曾无数次的重生,无论如何,30以后的我们正试图寻找我们最终的灵魂归宿,我们的终点也许就是我们曾经的起点:

我们将不停止探索

而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

将是达到我们出发的地方

并且是生平第一遭就知道的地方。(T.S.艾略特)

 

作为一个个体,更希望能够通过30以后的学习,训练自己对生与死之间冲突的理解,逐渐消解外在世界与内在意识世界的巨大冲突,祈望自己能够做到如“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这样的忘记,就像王博在《庄子哲学》中所言,“不死不生并不是排斥生死,而是在生死中求得对生死的破除,求得一种对生死的新的理解,‘外’并不是要彻底的逃离这个纷扰的世界,而是在纷扰之中达到宁静。

修行的道路上,真能做到“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这样的“道”仍有不可测的遥远,但仍然希望自己在探求生命本质的道路上,能够有所获,有所悟,希望能够化解内心那刚强的自我,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人以微笑、快乐,希望能够有更柔软的身段、更技巧性的方法来应对来自生活提出的难题,希望自己能够透过火光去观察事物的本体,而不再是借助火光去辨识洞穴壁上那模糊的影子。

 

 

此图中背景人物为年轻时代的田家居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兄弟(李大韬)  (2008-12-28 20:3:36)

大韬的任务  (2008-6-4 9:50:20)

评论列表:

1.田家居  2012-6-21 9:32:06 回复该留言
写得好,悟道后层次都高了黑多。
.老毕  2012-6-21 13:14:01 回复该留言
家居看了大韬的文章是不是感觉他超脱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